導讀:《許三觀賣血記》講的是許三觀賣血求生存的故事,從第一次賣血的好奇到為生活所迫的賣血,到最后老掉賣不出去血,以小人物的周遭窺視整個社會。凡看一個地方的發展,瞄準該地方的最底層人物展開準是沒錯,這是整個社會的縮影,是時代的代表。
余華的文風情節清晰,易于理解,節奏明快,水到渠成,文字洗練,自然平實,絲毫沒有拐彎抹角,人物關系、矛盾都順理成章的呈現在讀者面前。一直認為,最原始真摯的情感才是最有力量的,不加修飾的言說才是最真實自然的。
也正是他的平實,讓看似粗鄙簡單的表達變得熠熠生輝難能可貴起來。他在敘述故事的時候不加渲染,將繁復的情感抽離,避免了傷感主義情調,看似中和了書中的沉重情緒,實則使詼諧背后的悲情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無聲勝有聲,東方哲學里說,少即多,正是這個道理,當然這個道理也適用其他事物。最高級別的“招式”,即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來,這就需要積淀,不管是認知還是人生,都是余華的造詣。
回到書上來,《許三觀賣血記》講的是許三觀賣血求生存的故事,從第一次賣血的好奇到為生活所迫的賣血,到最后老掉賣不出去血,以小人物的周遭窺視整個社會。凡看一個地方的發展,瞄準該地方的最底層人物展開準是沒錯,這是整個社會的縮影,是時代的代表。
許三觀的社會背景是二十世紀,從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,一直到鄧小平時代,是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,也是許三觀的人生歷程,也是余華的。余華在該書的中文再版自序中說:這本書表達了作者對長度的迷戀,一條道路,一條河流,一條雨后彩虹,一個綿延不絕的回憶,一首有始無終的民歌,一個人的一生。作者在虛構的只是兩個人的歷史,而試圖喚起的是更多人的記憶。寫作和閱讀其實都是在敲響回憶之門,或者說是為了再活一次。我有理由相信,他在緬懷過去的同時不單單止于緬懷。
余華在韓文版自序里說:這是一本關于平等的書,書里寫到了很多現實,“現實”這個詞讓我感到自己有些狂妄,所以我覺得我還是退而求其次,聲稱這里面寫到了平等。許三觀不在乎生活的好壞,但是不能容忍別人和他不一樣。遺憾的是許三觀一生追求平等,到頭來卻發現:就是長在自己身上的眉毛和屌毛都不平等。所以他滿腹牢騷地說:“屌毛長得比眉毛晚,長得倒比眉毛長。”
因此這是一本關于現實的書。
書里有個角色很是值得玩味,他是李血頭。極具代表性的李血頭幾乎滿足了那個年代里所有的虛偽,不管是政治上還是人性上。當然,我們不談政治,那是歷史。李血頭是管醫院賣血者是否合格的頭頭,想要賣血,自然得過李血頭,他十分自然地培養了他們對他的尊重,而且讓他們人人都發自內心,且又讓這些最為樸素的人明白了禮物的意義。從李血頭成為黨員后,對于送禮的規矩就不屑起來,他說黨員不拿群眾一針一線,再到三年自然災害,李血頭對前來賣血的李三觀說:“現在我也是沒有辦法了,遇上這災荒年,我要是再不收點吃的,不收點喝的,這城里邊有名的李血頭就餓死啦。等日子好過起來,我還是會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。現在你就別把我當成共產黨員了,就把我當一個恩人吧,俗話說滴水之恩,當涌泉相報,我也不要你涌泉相報,你就滴水相報吧,你就把賣了血的錢給我幾元,把零頭給我,整數你拿走。”
余華在德文版自序里說這是一個血頭生命的歷史,這個人一直在自己的世界里建立著某些不言而喻的權威,雖然他在醫院里的地位低于最普通的護士,然而他精通了日積月累的意義,在那些因為貧困或者因為其他更重要的理由前來賣血的人眼中,他有時候會成為一名救世主。他苦心經營著自己的王國,長達數十年。然后時代發生了變化,所有的醫院的血庫開始變得庫存不足了,買血者開始討好賣血者,血頭們的權威搖搖欲墜。血頭們組織賣血者成隊伍,跨越十來個縣將他們的血賣到了他所能知道的價格最高處。在這個世界上,再也找不出另一支隊伍,能夠比這一支隊伍更加五花八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