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西安是我國建都歷史最悠久,建都王朝最多的一個城市。
西安是我國建都歷史最悠久,建都王朝最多的一個城市。從地理形勢看,西安南面是秦嶺山脈,有太白、終南、驪山和華山,北面是渭河,西面有灃、澇二水,東面有灞、滬兩河,地理形勢得天獨厚是理想的建都之地。從西周開始,先后有秦、西漢、前趙、前秦、后秦、西魏、北周和隋、唐等十個王朝在這里建過都,前后總計歷時千一百年。還不包括在這里短期建都的新朝王莽、東漢獻帝和西晉愍帝等。最早在這里建都的是西周。周族自遷至周原(今陜西岐山、扶風兩縣之間)以岐邑為王城后,就逐消強大起來。到周文王時,又向東把王城搬至了灃水西岸,建立了豐京,以便與殷商王作最后的較量。周武王滅殷后,又向東在灃水東岸修建了鎬京。這是西安地區首次以都城的形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。豐、鎬兩京的舊址在今西安市西面的戶縣和長安縣一帶。鎬京自武王修建起,至幽王烽火戲諸侯后遭到破壞,直至被廢棄,前后歷時二百五十多年。
劉邦建立漢朝以后,為使漢朝能長治久安,就以今西安西北的一個位于渭河南岸的長安村為基礎,建立了新的都城,這就是著名的西漢長安城了。由于長安城是先建宮殿后建城郭的,再加上受到地形環境的限制,因此是一個不規則的正方形,南面像南斗星,北面像北斗星,人們又把它叫做“斗城”。長安作為西漢的都城歷時二百二十多年,至東漢遷都后便逐漸衰落。
在東晉和南北朝時期,前趙、前秦、后秦、西魏、北周等五個割據政權也先后在長安建都,但時間都很短。由于頻繁的戰亂,長安城在隋統一中國后已變得非常殘破,所以隋文帝就在漢長安的東南新建了一個都城。因為楊堅在北周時曾被封為大興郡公,因此這個新的都城就被命名為大興城。大興城作為都城的歷史也很短,也只有三十幾年。
唐末黃巢起義,軍閥紛爭,長安城遭到了嚴重的破壞,成了一片廢墟。因此唐以后就再也沒有哪一個王朝在西安附近建過都了。長安作為都城的歷史到唐朝正式結束。五代以后,長安城治的名稱有過多次變化,在明洪武二年(1369),首次出現了西安這個名稱,并一直沿用到現在。
作為歷時千年以上的十朝古都,西安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宮殿陵墓的遺址。著名的宮殿遺址如:秦朝的咸陽宮與阿房宮,漢朝的長樂宮與未央宮,唐朝的太極宮與大明宮等;著名的陵墓如:黃帝陵,秦始皇陵,漢武帝的茂陵,唐太宗的昭陵,以及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等;至于名勝古跡那就更多了,如大雁塔、小雁塔、鐘樓、鼓樓和華清池,還有始建于北宋時期的碑林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