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原文:“面部如命,氣色如運。大命固宜整齊,小運亦當亨泰。是故光焰不發,珠玉與瓦礫同觀;藻繪未揚,明光與布葛齊價。大者主一生禍福,小者亦三月吉兇。”
經典觀相二十五則之面部如命,氣色如運
原文:“面部如命,氣色如運。大命固宜整齊,小運亦當亨泰。是故光焰不發,珠玉與瓦礫同觀;藻繪未揚,明光與布葛齊價。大者主一生禍福,小者亦三月吉兇。”
面相預示著人的命,氣色預示著人之運。人的命固然是先天生成,但也應與后天境遇相契合,小運也應該一直保持順暢無阻。因為如果其光輝不能煥發出來,即使是珍珠和寶玉,也就和碎磚爛瓦沒有什么區別;而如果其色彩不能呈現出來,即使是綾羅錦繡,也就和粗布糙葛沒有什么兩樣。大運能夠決定一個人一生的禍福,小運也能夠決定一個人幾個月的吉兇。
看面部氣色能夠預知人的命運,判斷其吉兇禍福。這里的“氣”和“色”是指源與流的關系,氣是根本,色是表象。氣盛則色佳,氣衰則色悴,無光澤。人的氣色旺,面部有光澤,生命力強盛,干事業時會有一種勢不可擋的活力,一種不折不撓的闖勁,他會爆發出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沖勁。當然,他的潛能也就會很好地被激發出來,事業成功的系數無疑就會變大,他的命運也就理所當然的被認為極佳了;反之,氣色衰弱,面色黯淡無光,不僅給人一種頹廢的感覺,他自己也會喪失進取心,整天庸庸碌碌,其命運自然不會好。當然,古今中外也不乏一些雖然滿腔壯志,積極進取,但終究“時運不濟,命途多舛”的例子,于是有人就把這歸咎于命運。就這個氣色與命運的關系問題,曾國藩的看法是智慧福澤應當比例均衡,不宜失調。如果失調,則智者往往早夭,富者往往庸愚;小運流年如應順和通泰,方才是好,反之,不是早天,就是難當富貴,這還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逢虎咆哮,面無懼色
三國時后期,曹魏經常在洛陽郊外的竹林中宴請7個趣味相投的朋友,吟風弄月,詩酒唱酬,清談娓娓,優哉游哉。
當時的人們稱他們為“竹林七賢”。七賢之一的王戎在歷史上以精于理財著稱于世。他從小愛動腦筋,反應特別快,既聰敏,又精明。有一次,魏明帝得到一只地方上進貢來的東北虎。這只老虎威風凜凜、兇猛異常。魏明帝自己觀賞夠了,就讓人把裝虎的木籠放到皇宮前的廣場上,供大家參觀,讓京城的士民百姓開開眼界。
果然,京城沸沸揚揚,人們都想親眼看一看這只活生生的大老虎,紛紛來到廣場,把廣場擠得水泄不通。七歲的王戎也夾在人叢中看熱鬧,他人小個子矮,在人縫中鉆來鉆去,竟鉆到了柵欄前。人們平常談虎色變,而王戎此時卻興致勃勃地觀看困在籠中的百獸之王,且不時用手指指點點的,絲毫沒有畏懼之色。突然,大老虎獸性發作,前肢攀著棚欄,張開血盆大口咆哮起來。這突如其來的吼叫聲,震動屋宇,響徹廣場,圍觀者毫無思想準備,被嚇得膽戰心驚。身強力壯的,轉身拔腿就跑;年老體弱來不及跑的,都撲倒在地;一些半大不小的孩子,一見這陣勢,都驚叫著跟隨大人跑開了。這時,空曠的廣場上,只有一個小孩仍若無其事地站在那里,盯著柵欄里的老虎看,沒有一點恐懼的神色。他就是王戎。
魏明帝遠遠地從樓上看得很真切,感到十分驚奇,便派隨從官員去問這個小孩,他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膽子。“老虎這么兇猛,吼聲這么嚇人,連大人們都嚇跑了,你怎么不怕呀?”這個官員來到王戎身邊,很和氣地問道。王戎從容地答道:“老虎是很兇猛,但它已被關在籠子里,有什么可怕的?”這個官員又說:“為什么大人嚇得跑開了?”王戎回答說:“老虎是獸中之王,人們聽老虎吃人的故事聽多了,因此,老虎一吼叫,也來不及多考慮,只顧落荒而逃了。”
王戎的分析合情合理。他小小年紀就這么冷靜地對待自己所遇到的事情,而且頭腦清晰,不畏懼表面強大的事物實在是難能可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