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原文:“色忌青,忌白。青常見于眼底,白常見于眉端。然亦不同,心事憂勞,青如凝墨;禍生不測,青如浮煙;酒色憊倦,白如臥羊;災晦催人,白如敷粉。又有青而帶紫,金形遇之而飛揚,白而有光,土庚相當亦富貴,又不在此論也。最不佳者:太白夾日月,烏烏集天庭,桃花散面頰,頗尾守地閣。有一于此,前程退落,禍患再三矣。”
經典觀相二十五則之面色忌青白,而青色喜眼底,白色喜眉端
原文:“色忌青,忌白。青常見于眼底,白常見于眉端。然亦不同,心事憂勞,青如凝墨;禍生不測,青如浮煙;酒色憊倦,白如臥羊;災晦催人,白如敷粉。又有青而帶紫,金形遇之而飛揚,白而有光,土庚相當亦富貴,又不在此論也。最不佳者:太白夾日月,烏烏集天庭,桃花散面頰,頗尾守地閣。有一于此,前程退落,禍患再三矣。”
人的面部氣色忌諱青色,也忌諱白色。青色常出現在眼底,而白色則常見于眉梢。但具體情形卻各有不同:因身心憂煩困擾而面呈之青色多半濃厚,狀如凝墨;因險遭不測而面呈之青色,則一定輕重不均,狀如浮煙;因嗜酒好色以致身體疲憊不堪而面呈之白色,則一定勢如臥羊,不久即會散去;因遭遇了大災難而面呈之白色,則一定慘如枯骨,死氣沉沉。至于金形人恰遇青中帶紫之色則飛黃騰達,土形兼金形人恰顯白潤光澤之色而富貴顯達,均屬特例,不在以上所論之列。氣色中最為不佳的,可推以下四種:“白色圍繞眼圈,黑氣聚集額頭,赤斑布滿兩頰,淺赤凝結地閣。”只要呈現其中之一種面色,都會前途黯淡,禍患連連。
人稟氣而生,氣旺則生命力強盛,氣衰則生命力衰弱。氣之旺衰,在面色上很容易表現出來。如果人常常處于心情煩悶之中,其臉色必能反映出青色來,這種青色,狀如凝墨,和體現青春氣色之“青色”迥然不同,前者消頹衰敗,后者生機勃勃。而同樣是屬兇色之青色,也有差別。突遭飛來橫禍的打擊而面呈之青色,狀如浮煙,由其人面色,可知他心里受傷的嚴重程度。但同樣屬兇色,也有特例,如金形人遇青中帶紫之色,也能夠發達,土形兼金形之人遇白色,也會富貴。白色圍眼圈,黑氣聚額頭,赤斑布兩頰,淺赤凝地閣,這四種面色是人們猶恐避之不及的面色,只要呈現其中一種,即使將來不會出現性命之憂、牢獄之災,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這人可能由于某種原因,其身體、精神方面的現狀已經不容樂觀,如果不及時地予以改變,其結果可能就會成為這四句話的印證。
心狠手辣,疑殺忠良
古代帝王掌握著所有子民的生殺大權,臣民的生命全在他的一念之間,“君叫臣死,臣不得不死”。而歷來的帝王又都有一個通病:可以與臣子共苦,卻不能同甘。往往他們開始坐擁天下之時,也就是那些功臣名將將死之時。
朱元璋是一個有兩副面孔的帝王。他為贏得天下,竭力招攬人才;為使自己的天下長治久安,傳之無窮,又擔心那些權高位重的功臣名將對他不忠,懷疑那些文人對他不服。這種擔心和猜疑的極度膨脹,最后導致了一場大誅殺。
武將中功勛最高的徐達,是朱元璋小時候一起割草放過牛的少年朋友,比朱元璋小四歲,一直是他的弟兄和心腹。徐達莊重沉穩,有大事都和朱元璋商量,立大功也不敢驕橫。朱元璋曾稱他“昭明乎日月,惟大將軍一人而已”。建國后,徐達一直小心謹慎,但他的妻子張氏桀驁不馴。有一日,在誥命夫人宴上,她頂撞了馬皇后,被朱元璋知道了。他認為這是徐達心有不平的表露。第二天,朱元璋在內廷設宴,招待群臣。席間,朱元璋持杯走到徐達面前,說道:“牝雞司晨,家之不祥。現在卿家可以免除赤族之禍了。朕特來向你祝賀。”徐達摸不著腦袋,趕緊跪下喝了朱元璋手中的酒。他勉強支撐到宴會結束,回家一看,張氏已被武士殺死了。這事雖然過去了,但朱元璋猜忌之心并沒消退。
洪武十七年,徐達生大病,后背長瘡,但第二年有了好轉的跡象。朱元璋表面上做出很高興的樣子,但心底卻蒙上一層厚厚陰云。一天,他把一個御醫召來,問道:“像魏國公這種病忌什么口?”御醫說:“忌食蒸鵝。”幾天之后,皇帝給徐達送來了御賜膳食,徐達打開食盒一看是只蒸鵝。他發瘋似地吃了下去,一家人當著太監的面,連哭泣都不敢。不久,徐達就死了。
博友德早年投奔朱元璋,他打仗極其勇猛,又深諳兵法,立有大功,是第一代封公爵的人。但是,功臣中死得最慘烈的是博友德。藍玉案結束后,所剩功臣不多了,朱元璋把目光投向了傅友德。傅友德膝下二子,個個英武過人,朱元璋就拿他們開刀。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,朱元璋主持一個宴會。在步入宴會廳時,他見擔任守衛任務的傅友德的兒子傅讓沒有按規定佩帶劍囊,便顯出一臉怒氣,說傅讓傲慢無禮,讓傅友德把兩個兒子叫來。傅友德只好戰戰兢地離開坐席而去。當他走到大殿門口,衛士又傳旨:“帶二人的首級來見。”當兩顆人頭在傅友德手中時,朱元璋還在問:你是不是怨恨我?傅友德再也控制不住了,大吼道:你不就是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,我這樣做不正遂了你的心愿嗎!說完自刎而死。
在朱元璋眼里,最重要的是權力和利益,誰損害或威脅到這些,誰就是他的敵人,無論是功臣還是親屬。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,十二歲母親去世,兩年后投奔到朱元璋那里。當時,李文忠見朱元璋一身華麗的衣服,便拉著他的衣襟作耍,朱元璋說道:“外甥見舅如見娘噢!”說完有些哽噎。李文忠在軍中英勇機謀,頗有大將氣度,立下不少戰功。
洪武三年,大封功臣,李文忠進封曹國公,為開國六公爵之一,同時出任最高軍事長官大都督府左都督。這時他只有三十一歲。在李文忠孤幼平凡時,朱元璋去扶持照顧他,在他升騰發達時,朱元璋又猜疑他。因為朱元璋的兒子能力平平,沒有一個能趕上這個外甥的,這一點令朱元璋憂心忡忡。后來,朱元璋得知李文忠曾隱瞞了一段欲投降張士誠的歷史,對他起了殺心。一次,李文忠進諫,朱元璋大怒,說:“這話是誰教你的。”等李文忠回家一看,幕僚全被捉去殺了。
洪武十六年十二月,李文忠驚懼大病。第二年初,朱元璋去看他,他想坦白那段歷史,又被朱元璋止住。三天后,這位叱咤戰場三十年的大將竟然撒手西去了。消息傳出,舉朝震驚,不知道他為什么猝然而死。正在朝野迷惘之際,朱元璋突然將為李文忠看病的醫生及其家屬一百余口統統處死。李文忠之死似乎成了謎,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何人所為。
“狡兔死,走狗烹;飛鳥盡,良弓藏。”這幾乎是每一個時代都曾上演過的悲劇,也是最讓能人賢士寒心的做法。過河拆橋,以防功高蓋主,自己的地位不保。
毋庸置疑,領導的觀念決策,對每一位員工的工作甚至前途影響相當大。可喜的是,現在許多企業家都認識到了這種做法的局限性,他們慧眼識人,在起用那些才華卓越的年輕賢才的同時,也終不忘那些曾經為企業立下汗馬功勞的老員工,也正因為這樣,他們的事業才能蒸蒸日上。
(完結)